农苗网

|

新余苗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余资讯 > 正文

新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乡一体化

发布日期:2012-12-03 21:55:20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  浏览次数:2405

新余苗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乡一体化   新型工业化篇:   近年来,新余市紧紧围绕省委书记苏荣2008年1月在新余考察时提出的“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做大工业总量,调优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实现了由“钢城”向“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重大转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完成354.4亿元、1580.3亿元、117.8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52倍、3.02倍、2.1倍,工业化率达60.41%,较2007年提高了4.51个百分点,三大园区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333.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4.38%。2008年荣获全省市县政府综合考评第一名,2010年荣获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市,2011年荣获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抓产业转型升级。新余市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户外照明和生物医药产业,改变了过去“一钢独大”局面,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目前,钢铁产业已形成了以新钢公司为核心、137家钢铁加工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产能规模突破了1000万吨。新能源产业已基本形成以光伏产业为核心,以动力与储能电池、风电、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为补充的“一大三小”格局,全市已注册新能源企业156家,投产企业28家。光伏产业,已形成“硅料—铸锭—硅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较完整的产业链。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共有锂电企业5家,全市锂产品种类已达40多个,其中以碳酸锂为主的锂盐产能已达1.4万吨,约占全国总产能的30%。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螺杆膨胀动力机产业)已形成500台套产能。风电产业以力德风电为代表,一期500台(套)永磁风力发电机项目已全面投产。新材料产业已拥有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新余市成为全球锂产品体系较完善的城市。此外,大力发展户外照明、生物医药产业,致力打造“中国户外照明之都”,已签约户外照明企业107家,总投资80.5亿元。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将户外照明产业打造成为继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之后的第四大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的支柱产业;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抓工业园区建设。按照“项目集聚、产业集中、企业协作”的原则,坚持市场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用三大园区对接三大产业,工业园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致力把高新区打造成新能源特色产业园,重点承载光伏、风力发电、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动力与储能电池等新能源产业项目;致力把新余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特钢和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园,大力发展钢铁和机械加工产业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成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300亿元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致力把分宜工业园打造成动力与储能电池和新材料特色产业园,重点承载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末,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过1200亿元的国家级开发区。 抓优强企业培育。大力实施工业“十百千亿”工程,即到2015年,将新钢、赛维、江锂三家公司培育成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培育瑞晶、升阳等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优强企业,打造钢铁、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过千亿元产业。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围绕到2015年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0家以上目标,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大名牌的申报力度,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和省级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争创国际知名品牌。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9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300亿元企业2家,过5亿元企业42家,过亿元企业151家。 抓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543211”工程和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先后与中国工程院、中南大学、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争取“三大产业”国内较新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在新余孵化;先后申报建立了国家硅材料和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螺杆膨胀动力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伏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新能源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已获批复并在加快筹建,国家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在积极申报;成立了开昂新能源研究所,组建了新余学院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风电研究所和江西中材太阳能石英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钢公司、赛维公司设立了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坚持“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努力推动各类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目前,聘请政府顾问26人,其中院士16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仅光伏产业就集聚了全球300多名产业高级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9.4万人,万人以上职业教育院校4所。在仙女湖区规划了1万亩土地,建设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着力构建以高职本科为龙头、大专为主体、中专为补充、在校生达20万人以上的职教园区。 抓招商引资和增资扩股。重点围绕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和机械加工、户外照明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提高产业聚集度,夯实壮大产业集群。坚持市里搭平台、县区联动参与,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引进更多的重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落户,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进资率、到位率和开工率。2008年以来,全市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81个,实际进资585.36亿元,年均增长42.5%。同时,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2011年,全市共有353户企业增资扩股,总额达77.4亿元,超过了新增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额,同比增长80.04%。 抓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切实用好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等“三大政策”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低碳绿色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推广应用,全面改造提升钢铁、建材、电力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可持续、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全面推进余热余压发电、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企业系统节能技改、节能设备开发推广应用,着力抓好钢铁、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推动全市的节能减排。专门设立2.6亿元的节能减排基金,用于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节能减排投融资机制。   新型城镇化篇:   作为我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城市,近年来,新余市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余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着力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互动融合,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使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共同繁荣和高度发展,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努力把新余建成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区、示范地。目前,新余市城镇化率达63.58%,较2007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较2007年增加了23平方公里。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次荣获全省新型城镇化先进市。   以全市域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按照“一主一辅、一廊五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编制了市域一体的《新余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把全市317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规划和设计;以市域规划为纲,全面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修编完善了11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示范镇控制性详规和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城乡交通等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城镇化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2008年以来,新余市城市建设投入年均增长23%。在建和竣工的城市建设项目767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45个,实际完成投资50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2%。今年安排城建交通项目186个,总投资810.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77亿元,其中33个城建交通重点调度项目,总投资404.69亿元。目前,新余市城镇化率年均增幅2%以上。2011年,城镇化率达63.58%,较2007年提高了11.72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较2007年增加了23平方公里。 注重在城镇化发展中改善民生。2008年以来,共有近20万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全市新建各类保障房1.296万套,总投资11亿元,同时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实行货币化补贴,全市共有5.45万群众受益;开通了8条城际、城乡公交线路,惠及群众58万人。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9平方米,仙女湖、孔目江两个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均稳定在ⅱ类标准,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区空气质量稳定在二级标准,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6.4岁。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新余市充分利用依山傍水、临江靠湖、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特色,发挥好山水优势,做好生态文章,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和“新五小”污染企业以及洗渣、洗矿企业,一律实行先关停后整治。现在,全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52.67%、17.39平方米,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建成了基本覆盖主城区的污水收集管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6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先后投入4.7亿元,建成5个污水处理厂,完善重点流域污水收集管网和基础设施。在重点企业大力开展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24个治理项目的专项整治,变废为“宝”。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省生态园林城市。 大力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积极探索种植具有土壤修复功效的苗木,适用于观赏、建材、工业原料而不进入食物链的苗木,用以吸收、转化、降解污染物,移除土壤重金属。目前,新余市已引进10多家境内外林木种苗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大型苗木企业已发展到28家,集中连片开发的苗木基地13个。仅去冬今春,就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新种花卉苗木2.3万亩,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5.63万亩,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和废弃荒地、废弃矿区,可以基本实现苗木种植全覆盖。实施村庄搬迁,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6.15亿元,对污染区内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13个自然村917户2200余人实施了整体搬迁,今年将完成新钢公司厂区赵家、西坵和分宜县分宜镇凤鸣村等3个村庄465户1035人的搬迁任务。同时,对其他重点企业周边卫生防护距离以内,或不适宜生活生产的污染防治重点村,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集中或分散安置。 城乡统筹迈出新的步伐。新余市致力于“在全省率先形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标,提出“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的工作任务,实施了“一元化户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换房、扩权强镇”等“四项改革”。中心镇、城乡公路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全面推进,11个中心镇共安排重点项目119个,总投资55亿元,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比2007年增加28.3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增幅达8%。投资近100亿元,将过境主干线公路改建成一级公路,打造主城区与周边县市一小时经济圈;将各乡镇之间道路改建成二级公路,打造主城区与乡镇半小时经济圈,构建大交通格局。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去年27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15%。现代农业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 积极抓好文明创建活动。重点针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六小行业”公共场所等脏乱差部位开展专项整治。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扎实推进综合交通、绿化亮化、供水供气和环境整治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对文化体育科普、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查漏补缺。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主渠道作用,大力弘扬“开放、创新、争优”的新余精神,引导人们感受文明、融入文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新的社会风尚。积极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 下一篇:
  • 上一篇: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